Skip to content

數位敘事弧線

ESSAYS  ✺  YouTube

用戶注意力和容忍力愈來愈短,需要更直接的敘事方式

科技進步,資訊泛濫,敘事方式隨之改變。年前聽喜劇大師許冠文分享,數位時代觀眾對劇情鋪墊的容忍時間愈來愈短,十秒都嫌長,十句八句不到戲肉就抆袋縮人,慨嘆喜劇愈來愈難編。宏觀而言,數位平台的設計和演算法正是催化劑,廿四乘七設法埋葬傳統起承轉合的故事弧線。

每一條刊載在數位平台的影片都是用戶界面 (UI) 的一部份,旁邊必有其他相關干擾。用戶如今皆處於「主動的觀看環境」(Active Viewing Environment),影片無法瞬間捕捉其注意,起・・・話音未落,他們便在彈指之間找到下一條替代品。創作者必須以平台 UX 設計師的心態構思內容,不能只可慮給觀眾看甚麼 (What),更應顧及觀眾在甚麼場景下觀看 (Where)。

2019 年《彭博商業周刊》引述知情人士指,當時平均 Facebook 用戶連續使用時間少於 90 秒,用戶一般在等車和如廁等場景才使用,所以 Facebook Watch 為避免趕客都不敢提供片前廣告 (Pre-roll Ads)。這用戶習慣亦意味,創作者設計 Facebook 影片時必須夠即食,不能拖太長。

雖然 YouTube 用戶連續使用時間理論上較長,但其實注意力亦不會太長。依照經驗,普遍影首頭 30 秒一般都跌了 30 至 40% 觀眾以上,全片觀看比率則是 45%。以目前全球增長最快的 Mr Beast 為例,其平均觀看比率亦只有 30% 左右,平均觀看時間亦不足 7 分鐘。

用戶注意力和容忍力愈來愈短,需要更直接的敘事方式,而我最常用的做法是新聞學的「倒金字塔結構」,一橫一直簡單直接,將最能呼應觀眾需要的籌碼置前賭一舖。

舉一個例,傳統電視內容慣常在開首講開一堆客套的開場白,甚至編造一個迷你劇場,為兩位主持共同出現在同一地點提供契機,例如「乜咁啱嘅,你又嚟呢度呀?」或「聽講你好鍾意,咁陣間去個地方就啱你啦。」諸如此類放上 YouTube 前都會被我刪剪掉,直接交代重點,避免觀眾流失。

不過,相比「倒金字塔結構」,其實有另一種更適合數位時代的敘事方式 – 「數位故事弧線」 (Digital Story Arc)

Next

誰在左右演算法的傾向

與800億個訊號共舞